月薪10k以上的设计师应该有的性格与特征(不要以为你的技术很牛13,不会做人你就是一辈子的操作人员)
在我看来设计师的成长是分好几个阶段的,所以其实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性格特质是不一样的。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快速的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
小白设计师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工作经验,对什么都不懂,可能只是刚会一点ps软件,但就是因为这样才能让进步的特别神速,对未知的探索能力更加强劲,很多设计专业的毕业的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是小白一样,因为大学期间学的知识在融合到商业设计中还是需要些时间去磨合适应。
当然还有一些完全不是设计专业却阴差阳错地步入了设计这行的小白设计师,这也意味着他们要比设计专业出身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不管你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小白,其实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些性格特性都是差不多的,比如:
(1)不怕丢人,乐于虚心求教(不要当哑巴,不会就是不会。你不说没人知道你不会)
入门阶段的设计师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软件技能,对所处的设计行业规则也稍微懂了一点点,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往往眼界不是很高,所看和所想都比较狭隘,而且因为刚过了小白阶段,可能还会有一点点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很厉害了,但其实不管是跟行业内的前辈比还是跟国内外的大咖比都弱爆了,不管是创意思维方面还是执行力方面。
所以这也意味着这个阶段的设计师除了要关注自己所在设计行业的设计作品以外,还需要开始多接触其他设计行业的一些知识点,比如你是做电商的就不要老是盯着几个电商网站看那些个粗糙的banner设计就完了,还应该去看看一些创意广告设计/LOGO设计/国外的一些网站设计等作品,推荐几个网站链接:
全球酷站中心Html5 页面 :iiiimg.com/(日本的网站 设计不分国界 况且日本的网站真的不错)
其他大家常逛的国外网站:【Adobe公司旗下网站(你用的设计软件几乎都来自他家)】
(1)不怕丢人,谦虚好学(和设计圈子内的大咖保持经常互动并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供大家点评提意见)
(2)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多方面的学习增加自己知识的宽度,扩大自己的圈子)
(4)诚实守信,懂得感恩(说到就做到、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可以积极联系,增加自己在设计圈内的好感)
这个阶段的你不仅入门了开窍了,而且至少已经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这时候的你应该是自主地想要去吸收那些你需要的知识ui设计,你也不再是盲目地想要将所有知识点吸收,而是带有目的性的有选择地去学习知识,并且这时候的你应该不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的提升了,还应该接触你所从事的职业以外的相关职业,比如你是一名电商视觉设计师,那么你还应该去了解摄影/修图/交互/前端/文案策划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与你的职业息息相关的,你只有把整个与你职业相关的其他工作内容有一些了解了,你才可以更佳深入地去专研你本身所从事的设计职业,这就是互相促进的作用。
(1)与不同行业的人的沟通能力(更广度的提升自己、对该行业更广的更深度的认识)
(2)不怕丢人,谦虚好学(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厉害的人线)要学会挑活
作为一个设计师需要对自己的设计规范和流程进行梳理。因为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真的很重要!
同样为了更大程度配合公司的运营、产品经理完美的完成公司的项目,所以现在的设计师需要更大程度的了解一些运用思维。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
真以为设计师图做的好看才牛b 那种单图好看呢的叫插画 ui字面意思 用户界面 说到底好用合适才是关键 再说高新的背后是个人对项目的管理,控件规范的理解利用 设计 对交互的分析 其实做ui设计一大半时间不是在做图 而是在优化体验 整理规范配合开发
毕业一年后,拿到2.5w月薪的Offer(到手),不包括股权期权。有图有线年收到这个Offer的时候,从严格意义上刚好正式工作一年吧。
但是可能和很多答主不一样的是,作为一名UI设计师,我其实走了一条和很多人都截然不同的道路Bsport体育。Bsport体育坦率的说这条路走的确实辛苦,其中几乎没有什么运气的成分,每一步都是靠自己真刀真枪的拼下来的,但是在我的理解中,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经历对于题主和关注这个问题的同学们来说,才有被复制和重现的可能性和价值。
题主说自己「非科班」,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对UI设计科班有什么误解,因为据我所知,至少在我读书的当年,全国没有一家高校有真正意义上的UI专业、或者能够提供成熟严谨的UI教育(现在可能也还是如此,培训班除外)。在我看来UI这个行当和PM(产品经理)一样,能力和水平无法经由书本和老师获得、也不能通过考题和试卷测量——所以在我看来,
2010年左右随着iPhone 4的诞生奠定了用户体验(UI)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最初对UI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要求却并不明确,由于当时拟物化设计较高的艺术要求、Photoshop等工具较高的操作难度平面设计,很多初代的UI设计师都出身于艺术专业,并且延展出一种广泛的误解——「UI设计是艺术作品」,进一步扩展的误解则是——牛逼的UI设计师一定要做出美丽的设计作品。
实际上随着UI设计趋势扁平化和Sketch等便捷专业的设计工具的出现,UI设计对于设计师的传统艺术造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标准(以后也有可能会更低)
一份工作如果如此「简单」,那么很可能它并不会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回报吧?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存在的Solution」,自然包括设计。这个「Solution」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我本能的会去偏爱并愿意承担那些与业务与需求更紧密的设计工作。2011年暑假,在北京大学数字艺术专业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我放弃了一线大厂们的UI实习机会,选择了作为一名创业者加入一位老师的O2O初创项目(现在该行业衍生为新零售),当时的想法其实挺简单,想尽早的接触一个产品、一条业务的核心需求,想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
关于选择创业公司,知乎上其实一直有很多争议,具体我的看法在这个答案里:柏傅美:有大公司 offer 却选择了小公司是为什么?,下面只聊和当前问题有关的部分。
我的实习期(或者说是初次创业期)当然也没有最初预想的那样壮志凌云,往坏处说就如同知乎上类似问题的争议区「打杂」,往好处说则是赶上了新时代对设计师的新要求「全栈设计师」
全栈设计师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优势,能够有效节约设计人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目前UI工作量不断锐减、UI人才持续过剩的情况下,那些不但能Hold住除了UI设计之外的各项设计工作,而且其他的所有这些设计能力都是经过真枪实弹考验的商业项目的设计师,其吸引力不言自明;更为关键的是,由不同设计师完成的不同设计模块间视觉、体验上的割裂感无法避免,而一个优秀的全栈设计师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这类现象,全面保障这个项目的各种体验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但是我并不曾立志成为一名「全栈设计师」,直到好几年后,「全栈设计师」这个概念才有了清晰的定义,才被业内所认同和欣赏;而在当时,哪怕是最初级的UI设计师都是稀缺人才(所以才产生了遍地开花的UI培训班),况且头顶南大北大的名校光环,我完全可以过上比我当时的选择要轻松光鲜的多的多的生活。而我抱着「Solution」的概念选择了宛如苦行僧一样的命运,并非是拥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
我从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Mentor,2011年我的老师兼老板通过给我介绍兼职的方式帮我攒下了人生第一台Macbook Pro,从此Apple成了我的Mentor;而后我掌握了科学上网的工具,又接触了Behance和Dribbble。我并非艺术专业科班出身,接受过的美术专业训练体量无法与科班生相提并论,当然我不否认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且天赋异禀(据科班老师评价),一些唾手可得的线上设计资源足够胜任我作为UI设计师的Mentor,让我足以拿出让投资人和客户们屡屡惊艳的作品——这在我看来说明什么呢?
说明UI设计的井喷式人力资源需求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泡泡,就像我在某大厂做iOS前端的同学告诉我他们Team里若干个UI和交互设计师成天处于无所事事或者不断做无用功的状态,而我猜测那必然不会是可以长久的状态。
狭义的UI设计是一个App的每个界面,而广义的对用户体验关注绝对应该包括与用户(包括客户、客服在内的各个角色)接触的方方面面,所以无论是产品的Web端产品主页、系统管理后台,还是对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项目和产品资料,本质上我认为都应该涵盖于广义的用户体验的范畴——虽然目前并没有类似的明确定义,但是这样的发展方向与阿里最近的「全链路」设计定义恰好也是不谋而合的。
从业时间前前后后也有6年+了至今,即使不善交际如我,也接触过很多的设计师,提起我最初的那份工作,大抵会被吐槽为「太作」和「矫情」吧。他们懊恼自己的学历不够光鲜敲不开BAT的大门,觉得公司太小环境太差说起来没头没脸,觉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的设计师没有上台面的Leader,没人教没人带;认为老板让他们做UI以外的设计工作是不要碧莲的剥削,更不要说涉及到业务核心的产品介绍和商业计划书——
最近他们开始抱怨「看看人家阿里都开始『全链路』设计了,继续待在这个小破公司还有什么指望」,他们并不自知此时此刻自己就站在「全链路」的起点上,可是却满心抗拒的不愿意往前迈开哪怕小小的一步。
我在第一家创业公司从2011年夏天到2014年冬天,期间,2013年夏天我从北大硕士毕业了,毕业是一个要做很多决定的季节,那个7月,因为父母、因为恋人、因为有了其他的兴趣和志向,团队几乎是完全换血重新开始。
我原本也是可以走的,我家在南京,研究生期间领证的老公来自上海,所以无论如何上海都是比北京对我来说更合适的选择,我不是不知道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是我仍然选择留了下来。因为历经两年的时间的打磨,这个产品终于达到以业内领先的姿态被市场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因为我兼任售前去跟进的,最开始不屑一顾眼高于顶的关键客户,将我视为她极为偏爱的小姑娘(去台湾公干给我带回很多伴手礼);
因为我不想在人生的「第一次」里留下坚持不住然后放弃的回忆,我很怕这样的回忆,会让我在此后人生的每一个艰难抉择的时候暗示自己咱不行;可能有很多的因为,但是最终形成了一个决定,2013年的夏天,我决定留在北京。
我拿着比原本我可以拿到的低很多的薪水,甚至2013年的冬天因为那位关键客户的商务审批流程缓慢,有连续3个月我没有拿到一毛钱的工资,北京高昂房租在交着,最困难的时候在小区门口的小超市买食品的时候会开始在心里默默的计算购物车里商品的价格以免超支——当时从震惊到沮丧,毕竟曾经很自信的认为自己从北大硕士毕业后肯定不会为了填饱肚子担心。
后来在第二年的年初,产品在北京一线零售企业上线,继而我们又拿下了一个在国内拥有50+门店的国际大客户,之后忽然了解到老板的格局中从未计划要和我们这些同患难过的人共富贵,在方方面面产生了很多的隔阂无法继续合作下去,何况业务和公司也无法再给我带来更多的成长,于是在2014年的夏天我决定离开北京,回到上海重新开始。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早已料到我这么像个一样无私无畏的付出肯定是会吃亏的,
但是我总是相信我的为人处世、我的所学所得,和别人是不是是同样的赤诚之心待我,无关。
发Offer的公司创始人是一位圈内名人,当时已经成功创立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人人都听说过的level),凭借过硬的背景和资源,这个项目自伊始便筹措到了数百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对于海龟精英背景的创始人来说,设计和用户体验代表的面子问题,当然是值得花钱的。
我还得考虑考虑,因为这是一个背景极好、Bsport体育题材正热,但是业务和产品一无所知的项目,产品经理人选不定。于是我和创始人说,你看中我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够给产品和业务带来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所以我不能接受一个业务丝毫不确定的Offer,对我对你都不负责任。
坦率的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卡上这么多的钱哗哗的进账,直到他们找到来了一个原来做媒体没有任何产品经验的产品经理(PM)。话说那真是一个噩梦一般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那个在产品需求文档里给我标明「黑色,不透明度70%」的家伙深深的恶心到了我,更要命的是,除了对于界面的种种要求,产品设计中没有丝毫和产品有关的内容(元素、业务、逻辑、状态、时间线等等),作为一个对产品和业务有坚持的设计师,我判断这个项目吃枣药丸。
我在2014年的12月加入了另一家公司,规模名气都很一般,但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是业内TOP1,初始薪酬距离2.5w还小有差距,但是PM是之前一直有合作的很靠谱的人,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我看中业务和产品,我看中的是Solution的价值。
所以从2014年的冬天开始,我就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状态了,我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虽然很小的团队),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使用Sketch替代Photoshop,并且在仅仅一个月之后就从抠门的公司行政那里为设计团队全员争取到了iMac的电脑配置——据后来的了解,咱使用Sketch和Mac的时间,比很多规模和实力更强的公司都要明显的早出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和职场上的很多人不同,我从不认为作为一个设计Leader的层次一定要靠团队的规模来体现,而且我特别敢于发现和承认自己和团队工作量不足的状态,其实早在2015年初就明显的感受到,扁平化设计趋势、Sketch代替Photoshop、Bsport体育交互模式等用户习惯成形,都大大削减了UI设计的工作量,在很多设计团队还在盲目扩张人员规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意识到现有的人工作量不饱和意味着咱们必须去做更多的事情。
,做运营也做服务;一手组建了售前客服Team,甚至设计了和用户沟通过程中的各种有趣的话术和表情包(每一个与客户的接触点是怎样的体验);在遭遇售后问题的时候,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联合做服务的同事一起向合作伙伴和老板据理力争(Again,每一个接触点的用户体验);直到2016年末我再次离职,在几乎没有花费任何市场成本的条件下,为公司当时一个全新的产品争取到了差不多2w的优质种子客户(与用户初见是怎样的体验)。
有时候想想2.5w,还是会有丝丝的惋惜之感,每每遇到工作中特别困难的时刻,也会深感其实每一条路的选择都没有那么好,怀疑说明痛苦,痛苦也意味着成长
2016年底再次离职的原因是性格优柔寡断的老板无法在专业高效的新团队和平庸却消耗大量资源的老团队之间做出决断,而两年内我们取得的成绩也使得新老团队在资源争夺方面的矛盾达到了空前的无可调和的状况。在数次给予期望又数次失望之后,几乎和2014年秋天一样,问心无愧的决定离开,及时止损。2016年末再次出发,重归新零售行业。在陆陆续续裁撤掉能力和状态无法跟得上团队要求的人之后,现在差不多团队的人数稳固在10人左右,目前工作量断断续续有hold不住的情况,如果情况进一步发展,当然会考虑增加人手,但是挑人方面肯定会非常非常谨慎。
大半年的时间里,Bsport体育这个曾经对于公司来说只是「支持部门」的可有可无的设计部门,依靠出色的设计成果和执行力为公司拿下数千万的大单;原先被当做人肉Photoshop工具被需求方呼来喝去的「美工」,现在已经成为了能够直面客户提出有效建议并且得到客户认可和尊重的设计师。
作为一名Leader赢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是帮助设计师们完成他们的Solution,是为团队带来持续的成长——我希望公司的成长能够跟得上他们每一个人的步伐,在机遇、薪酬、发展各个方面能够配得上他们的实力,我会为此竭尽全力;但是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道扬镳,我希望至少,他们会无悔于和我共事的时光岁月,他们的下一家公司会惊叹于他们是如此优秀和出众的人。
我从不曾忘记我的初衷,我出身软件工程专业,如果想做工程师或者PM这样感觉上更有「地位」和「发展」的职业并非难事,但做设计仅仅是因为我热爱。
很多年前作为一个理科高考生无畏于高数和编程的艰难而坚持选择「软件工程」,是因为这几乎是理工科中唯一一个以后可能和「美」相关的专业(至少游戏公司需要原画设计吧),2006年,18岁的我并没有预见到会有UI设计这样一个职业的存在,但是为了渺茫的希望我选择了软件工程;2011年,23岁的我并没有预见到UI设计会有「全栈」的发展趋势,但是为了能做更多更好更能称之为Solution的设计,我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团队作为起点;2014年,26岁的我拒绝了一个月薪2.5w的Offer,因为我相信我绝不仅仅是一个昂贵的Photoshop工具,我值得更有价值的工作,我并不能预见到今天阿里的「全链路」。
如何是一种选择,当我们作为凡人无法预见未来的时候,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真正喜欢的、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不要虚度光阴——这是我唯一能给予大家的中肯建议。
那为什么有人只能拿4K而有些人能拿15K呢?那些拿4K的设计师一定都是实习生吗?我看不一定!有可能那些工作了一两年的人到头来都还是拿着4K的工资。
在设计行业,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可能待遇都差不多,大概都是那个数。等过了四五年,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逐渐开始拉大。
尽管你专业技能相比之前都有所提升,薪资也达到了目前满意的阶段,但别人的变化可能比你还更大,稍不注意可能他们就成为了行业大咖,月入过万,而你还是一个无名小卒。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形态,对人物的发部进行元素的置换。从一定距离观察这些作品,可以辨识出海报中的人物形象。但当我们仔细观察人物的头发时,它又是由不同的图形元素组成。在这里,音符Bsport体育、鸟、马等并不相关的图形元素,都被运用到这一系列海报中,这些元素丰富了主题海报的内内涵,同时充满趣味性,更能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 ——
目前招聘高级设计师一般都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必要时还会限制专业。那没有本科学历及以上的怎么办?是不是永远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当然不是,有些公司对于一些能力特别优秀的人会放宽学历要求。
在工作中,学历是很重要,但能力也同等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有想法,有创意,能够做出来并且做好比什么都管用。
通常月薪10K+的设计师工作年限会要求在3年及以上,并且要有2个以上的上线作品。如果没有真实工作经验和项目经验,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就算个人设计水平再高,没有项目做支撑,也很难达到高薪的标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美术基础,比如招聘要求中提到的手绘。一般公司在招聘高薪UI设计师的时候会重点强调这一块。大部分优秀的设计师基本上都具有手绘能力,他们会把自己发现的灵感随时记录在小本本上面,为自己的设计作品积累素材,而一些初级设计师大部分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可能他们会的更多的只是平面设计+网页电商+交互设计和一些C4D而已。
作为一名初级设计师,由于没有丰富的设计经验,首先要做的就是多看、多学习并总结(推荐几个设计网站:花瓣网、站酷、Dribbble、Behance等等)。
一般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建立一个自己的素材库,他们看到一些好看的设计作品会收藏到库里,有需要的时候会在素材库中去找,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而一些初级设计师的素材库可能是一个大杂烩,分类不明确,在寻找素材上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尽量减少对素材的依赖。依赖素材做设计是大部分设计师的通病,这也是迟迟不能突破瓶颈的原因之一。素材虽然能够很大程度上帮设计师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也成了他们止步不前的绊脚石,应该减少对素材的使用。
其实普通设计师和顶级设计师最大的差别在哪?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许在于顶级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有自己的设计思维的产品,而普通设计师更多的还是在搬运别人的创意和想法。拿高薪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些优秀的设计师都是从底薪阶段慢慢熬过来的,成功也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对未来有规划,有想法,等积攒够一定的工作经验,相信总有一天,你想要的那些东西都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