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一直盛行于玉林民间。而在玉林各地的粽子中,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制作的粽子较为出名,人称“高山米粽”。
高山村米粽制作历史久远,文化韵味浓郁。相传,古代高山村的学子进京赶考时,家里都会为他们准备路上充饥的粽子。这种粽子寄托着家人对学子“一举高中”的期望。高山村出过多名进士,人们便也把高山米粽称为“状元粽”。近两年来,高山村把这种粽子包装设计成一本书的式样,在封面以绘画的形式呈现状元郎、粽子和高山村的古民居群等特色文旅元素,以此宣传玉林本土美食和地方文化。
高山村的米粽,以前有一个品种为高山村独有,那就是藕糖粽。“藕糖粽属于甜粽,它的馅料主要是莲藕糖和莲子,辅以绿豆和红豆等豆类。”原玉州区文化馆馆长牟健出生于高山村,他介绍,制作藕糖粽要把新鲜挖回来的莲藕切成块状,腌制成藕糖;之后泡浸绿豆、红豆,包粽时要再加上莲子。高山村人喜欢制作这种粽子,原因有二,一是高山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村中种植有大片莲藕,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二是莲藕有着纯洁美好和坚韧不拔的象征,制作这种甜粽以鼓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向往美好。不过,由于工序太过繁琐,现在很少人制作藕糖粽了。
牟健说,高山村另一种经常制作的粽子是咸粽,它跟甜粽一样,选用的是高山村生产的糯米,提前一天泡浸好。选用的粽叶也是高山村种植的,Bsport体育入口连包扎的绳子也是用村里种植的水草。它的馅料是选用上好的五花肉、排骨和红豆、绿豆、荷包豆等。“在高山村,除了端午节和冬至节外,每到学校期末考试或是家里有孩子参加初考、中考或高考的,都会提前一天包粽子,因为‘粽’与‘中’谐音,借此祝愿孩子一举高‘粽’。”牟健表示,咸粽现在仍是高山村年节最重要的佳肴,每年的端午节和冬至节,Bsport体育入口高山村还经常举办包粽子活动。
高山村制作粽子的起源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但据高山村的老人说,高山村自建村起就有粽子制作。而按史料记载,高山村建村已近600年,如此算来,高山米粽的制作历史已有近600年了。
“高山米粽以前是高山村人赶考路上的主要食物,而自清乾隆至清末,高山村共出4名进士、21名举人和238名秀才,因而被称为‘进士村’,高山村的粽子也因此被称为‘状元粽’。”高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牟盈说,据村里的老人说,古代高山村的村民之所以选择粽子作为学子进京赶考路上的主要食物,也因为“粽”与“中”谐音,寄托着对学子“一举高中”的殷切期望。
高山米粽自古出名,还得益于它用料新鲜。明朝时,在高山村成立有一个名为松城圩(《玉林市地名志》载:松城圩原名松盛圩,在高山村西北半公里,玉林桂平公路经此)的农贸小集市。据《高山村志》记载:“松城圩日日是圩日,每日猪、牛肉五六摊,活鱼三四摊,四时蔬菜二三十摊。”由于制作粽子的材料采购方便,以前高山村村民都是包粽子当天才采购材料,相当新鲜,味道也因而非常鲜美。
“高山米粽是高山村不断代的文化沿袭。”牟盈说,高山村的“状元粽”是美食与历史、文化的互动天然存在并且相容相生。如今,高山村委将“状元粽”进行了全新包装,并取名“一本高粽”,寓意“一本高中”,在村中设置“高山文创小铺”进行销售,很受游客们欢迎。特别是在每年的中考、高考时,很多考生都到高山村购买这种粽子,希望能带来好运。
“一本高粽”的包装盒子像一本厚厚的书,游客称之为一本“能吃的书”。封面以绘画形式呈现状元郎、粽子和高山村的古民居群等特色文旅元素,高颜值与历史文化交融,让舌尖“打卡”历史文化名村。这本“能吃的书”也迅速成为网红产品,不少前来游玩的游客纷纷选购。
如今,除了推出“状元粽”外,高山村还推出了“一本糕中”糕点、状元月饼等美食,打造书香高山系列文创产品。特别是状元月饼,一盒月饼中设计有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6款月饼,精致、美观,还带着喜气。
“我们推出状元粽系列文创产品,这既是宣扬高山村的‘进士文化’,也希望借此打造成村中的一项产业。”高山村村委会副主任牟玉双表示,她希望能借助状元粽等文创产品,以文哺村,以村。
广西三月三旅游日历丨“三月三”,大美梧州等你来逛吃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