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评出,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获得三届以来第一个首奖。近日,《龙凤歌》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胡学文用一匹神秘的枣红马叩开四代人的命运交响曲:从物质匮乏年代的生存史诗到女性命运的多重奏鸣,从一个家庭的形成到逐渐裂变成多个小家庭,这部 “问心之作”暗藏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密码。
那么,擅长书写普通人的胡学文,在这部长篇到底讲述着怎样的时代故事?今天,文艺君邀请到《龙凤歌》的责任编辑孙衍,谈一谈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认识胡学文老师也有四五年的时间,从营销他的书,到成为书的责编,无论是身份切换,还是角色转换,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有生》是胡学文的代表作,2021年初出版后,就横扫各大文学榜单,并拿到了2021年度的“中国好书”,又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前十。要操盘这样一本大书,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几轮会议下来,大家都感受到责任重大。为了精益求精,封面、文案都商量了多次,营销方案虽然具体而细微,但执行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可以说,未来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
彼时,我是刚刚接手发行工作的小白,从编辑岗位到宣传岗位,再到发行部门负责人,心里的忐忑如潮水涌来,焦虑、失眠也是有的。好在社委会领导充分信任,说,你有那么多书店和媒体的朋友,电商平台的玩法也熟悉,不如放开手脚,轻装上阵。我内心的宗旨就是,向前走,不回头。封面、文案、营销计划既已定型,就铆足劲儿干吧。
第一件事,我们就想到要剪一个宣传片,要求画面从宏大到微观。为了不影响图书首发,我们熬了整整三个通宵写出了脚本、剪出了成片,又请了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著名主持人录制念白。宣传片出来后,好评如潮。我在陪同胡学文老师出差的飞机上播放给他看,他说有了这个片子,大家对《有生》就有了具象的思考。从此,这个片子在每一场线下活动开场时都要播放,就像一幕大戏的开场,让人顿时安静下来,屏息欣赏。
第二件事,自然是制定详细的可执行的营销计划,分渠道、找平台、谈书店。线下活动从南京、成都、郑州、广州、深圳,一路走下去,销量节节攀升的同时,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也接踵而至,当年销量就达2.5万册,作为一部六十多万字、定价128元的长篇,这个成绩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非常值得骄傲,出版社和我个人也特别感激胡学文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一部力作。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暴跳如雷的时候,现在想来,那些“冲动”和“数落”不过是过程中的花絮,望着电脑里500多个关于《有生》的文件,里面记录着辛酸,也记录着成绩,一切都值得了。
如今,胡学文老师的全新长篇《龙凤歌》摆在面前,而我的角色也由发行转至了责任编辑,身份的再度切换,带来的不仅是欣喜,更多的是压力。
拿到《龙凤歌》的书稿时,心里还在念叨胡学文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他是如何在《有生》之后,又捧出这样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巨著的?书里又讲了什么不一样的故事?
在《有生》里,胡学文创作出一个有着圣母般威望的女性——祖奶,祖奶一生充满坎坷,成为接生婆后,慢慢成为一方地区的道德标准和象征。人们敬她,怕她,在她奄奄一息之时,仍能垂范子孙。《龙凤歌》里,胡学文不再强调百年历史这样的浩阔之语,而是深入普通家庭的悲欢,写出了几代人在时代长河里的心结与缘分。可以总结为三个颇具时代性和共情的点:一是传统年代,母亲对子女的爱与干涉之间的深刻矛盾;二是女性想挣脱传统婚姻桎梏的努力;三是新时代女性的情感抉择。归根结底,《龙凤歌》是在为当下社会主流人群,即60后至80后这一群人代言,写出了他们的历史、成长和责任,更写出了在时代的巨变之下,最普通的人和最普通的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走来、一点点变好的,因此,《龙凤歌》是一部典型的时代之歌,从时代的巨变起笔,写改革进入深水区的90年代,并直抵当下。
马秋月和朱光明的婚姻是典型父权时代的产物。朱光明虽无较高学识,但为人赤诚,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想做个好木匠,所以,他心甘情愿,唯霍木匠马首是瞻;马秋月则做着美好的梦,她曾经的初恋进城上学,更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只是事不遂愿,初中毕业后只能通过画画来消解心中的迷惘。朱父因家中枣红马丢失,一路寻找到了马家,和马父一见如故,二人撮合一双子女成亲,从此马秋月便患上了梦游的毛病。
一对龙凤胎出生后,马秋月的牵挂也转移到了子女的教育、培养上。子女性情的截然不同,成了她心头解不开的结。
小说并非写出具体的年代,但从行文中仍然可以读出马秋月是经历了思想解放的一代女性,只是她所处的年代,城乡差异还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对自己的命运有所保留和遗憾,但最终还是选择面对现实,Bsport体育网址对自己的丈夫虽有不如意之处,但子女的出生,让她从此变成了一个纠结的母亲。到了龙凤胎子女这一代,儿子朱灯虽性格懦弱,但秉性善良,一路从公办教师到县长秘书,再到都市报副刊主任,也算是事业顺遂。而女儿朱红则是一辈子都要争取自己的命运,她并没有朱灯幸运,读书升迁。她安心做她的裁缝铺,并发展为事业。在丈夫频频出轨时,她毅然与其离婚,在搞事业的同时,将一双子女培养成了名校大学生。朱红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也是当下女性值得思考的榜样。
四代人身上的“中国特色”和时代性,在小说中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整部小说内敛而深情,纯粹而饱满,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却有着多处每位读者都可以看到自己人生的地方。
对《龙凤歌》的内容进行梳理后,编辑团队就开始了严格的编校流程,过程中,收集书中金句、绘制人物关系图、对接封面设计、请示作者提供手稿制作周边等。一切看似顺利,其实也充满了各种小插曲。
比如封面设计,凤凰文艺社的美编、视觉总监马海云,前前后后设计了二十多稿封面,抽象的、具象的;传统的、现代的;北方元素、南方元素;矢量图案风格、插画风格……编辑、发行、宣传,一次次的讨论、分析、解读,仍然无法统一意见。大家都认为没有达到最满意的效果。马老师一度陷入焦虑的情绪之中,可以说,这是对一个人耐心的挑战,也是对审美的挑战。当尝试的方案达到一定数量时,马老师和编辑、营销的同事突然之间豁然开朗:用意象图案龙凤+枣红马作为封面的主元素,以胡学文出生的故土坝上草原的绿色打底,这份方案突出了这部小说最为核心的“情”,更有着鲜明的北方特色。
为了配合接下来的新书首发,编辑、营销和发行团队均各出妙招,大家想过请名家站台、评论家解读《龙凤歌》,也想过融入诸如朗诵、小提琴演奏等表演的成分。最终,张在健社长提议,结合新时代文艺传播的思路,Bsport体育网址让读者成为首发活动的主角,办一场轻松、热闹的读者围坐首发分享会。
3月末,新书首发式在南京的世界文学客厅举办,正值鸡鸣寺樱花季,游人如织,文学客厅内也充满了春的气息。垂挂的金句条幅,大屏幕播放着《龙凤歌》宣传片和胡学文的创作之路短片,场内座无虚席,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市民、读书博主,以及《龙凤歌》的第一位读者,他们一起上台分享对《龙凤歌》的阅读感受,特别是一位从重庆远道而来的忠实读者,他结合书中的内容分享了自己母亲的故事,一度让现场的读者垂泪。
有媒体报道说:《龙凤歌》的新书发布,是对“新大众文艺”理念的呼应和实践——让文学真正成为人民表达与对话的公共空间。这种方式更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走向开阔地带的经典模式:以更多的表现形式不断阐释,由更多的读者来阅读、评判、想象、议论和“续写”。
首发活动仅仅是开始,一本书的命运,在编辑看来,不仅仅是生产过程,更要看到它的茁壮成长,直到长成它该有的样子。凭借着对《有生》营销推广积淀的经验,凭借《龙凤歌》的文学品质、广泛共情,我对它的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