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项非遗技艺常服务于外交工作: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首长曾将其赠予外国元首;党和国家领导人体验后对其赞许有加;前来参观的外国贵宾称誉“了不起”;莱比锡组委会表示“即便把所有的奖牌颁发给它都不够”。它就是如今国家常用于馈赠外宾的礼物——“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
说起“民间故宫”荣宝斋,除了收藏陈设众多近现代大师书画真迹之外,最吸引人的看点之一是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技艺。
完整的木版水印技艺,由三道工序组成,分别是:勾描、刻版、印刷。概括来说,非遗传承人需要根据原作画稿笔迹的粗细曲直、圆润刚柔,设色的深浅浓淡、向背阴阳进行分版勾摹,分别刻成若干块木版,然后对照原作,由浅入深逐笔、逐色地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准无误,Bsport体育入口足可乱真,因此被称为“下真迹一等”。
木版水印不仅使古老的雕版印刷全套技艺得以完整地保存,还使得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饾版”“拱花”技术得以传世,因此被誉为印刷业的“活化石”。
1959年7月,荣宝斋原副经理孙日晓和非遗传承人田永庆参加在德国举办的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二人带着印刷工具向德国人民及世界各国参展观众表演木版水印技艺,向他们介绍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他们从未见过的雕版印刷术。莱比锡组委会在评奖时说:“荣宝斋参展的每一件作品都应给一块金牌,但是即便把所有的奖牌都颁发给荣宝斋都不够。”所以组委会最后决定授予荣宝斋一项综合奖,并给荣宝斋颁发了一枚金牌。
这枚金牌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全世界所接纳,逐渐在世界发扬光大,同时也反映了荣宝斋木版水印的艺术价值。
一方面,由于大师名作的稀缺性,木版水印可以最好地体现原作精髓并方便欣赏;
另一方面,由于通过木版再现大师原作面貌的过程,和演员通过理解表达文学著作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木版水印的手作工序,实际上也是艺术的再创作。这都是木版水印作品能够常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重要原因。
▲ 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向缅甸总理吴努赠送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簪花仕女图》
60年代初期,荣宝斋被外交部、“对外文委”、“对外友协”等部门确定为外事活动中客人参观的重点场所之一。当时荣宝斋的接待任务很重,来访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荣宝斋每天需要安排四五个人轮换着不停地接待外宾。外宾到荣宝斋以后一般都是先在客厅里坐一坐,然后参观木版水印流程和装裱技艺,最后到门市部看画,选购自己喜欢的书画原作、木版水印作品等。
外宾在欣赏木版水印的制作流程和作品时,常翘起大拇指夸赞说:“荣宝斋、木版水印,很了不起!”还有的惊叹道:“你们千年前就有了如此高超的艺术品,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尤其参观了你们的制作(过程),其制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等于欣赏了两门艺术!”
那些年,荣宝斋曾接待过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Bsport体育入口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及亲王、法国总统密特朗、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的夫人、老布什总统的夫人、柬埔寨首相宾努亲王、日本多位首相等等。
1979年国庆节前夕,全长340厘米、高30厘米的《韩熙载夜宴图》历经勾描三十余次,刻版1667块,通过压印六千余次,终于印制成功35幅并在海外展出。时任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的夫人在观展后表示非常喜爱,由于展品不对外出售,她特地派专人来到北京荣宝斋,花五万元买了一幅木版水印《韩熙载夜宴图》。
陈毅同志曾说过这样的话:“荣宝斋几乎天天接待外宾……我们可不要小看荣宝斋,它可为统战部、外交部、‘对外友协’做了不少工作。我陈毅是很感谢荣宝斋的。”
据记载,国家馈赠外宾礼品,大部分是以外交部名义赠送,也有的是以中央有关领导个人的名义赠送:如赠送苏联元帅弗罗希洛夫的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木版水印作品就是用朱老总的名义赠送的。
2016年,越南领导人访华前夕,荣宝斋根据指示临摹放大前越南主席胡志明的信稿。国家级传承人肖刚荣幸地接到这项临摹工作,期间有制作的用章需要按照原稿位置准确盖印上去,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若是把图章直接盖印上去,可能会出现歪斜的现象,那已临摹的整幅字就会前功尽弃。肖刚就利用把图章调整的技巧,在字面上找到准确位置并做下记号,再调整回来,把图章准确盖印上去,这样在短时间内准确完成临摹出胡志明的手稿,圆满完成外交任务。
2011年7月12日,“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会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在联欢会上精彩亮相,引起广大青年的热情参与。下午3时许,时任中央同志来到荣宝斋展台前,仔细观看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国家级传承人高文英指导一位台湾青年印制国画作品,他还饶有兴趣地坐到桌前,亲手印制了起来。很快,齐白石的《菊酒》便墨色淋漓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引来一片赞叹声。他最后鼓励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要好好传承与发展:“希望大家要多向大师们学习,掌握技能,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两岸青年要相互学习,把‘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精湛的木版水印技艺能享有崇高的荣誉,除了中央首长的关怀和荣宝斋各级领导的重视,还凝结着几代水印匠人的艰辛。
据非遗传承人介绍,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再现原作风貌,首先要认真读画,研究笔法、墨气色调等,要看印制过程中哪些地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每一套怎么刷、怎么印、如何掸,耙子用力的轻重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就拿简单的闷纸和用色来讲,每幅作品及每一套需要的干湿程度都不一样,闷的太湿,印出来的作品没有骨力,一摊泥;闷的过干,印出来不润,只有骨没有肉。配色方面,画家用色丰富,一笔里有花青有藤黄,有的还有赭石或其他颜色,印制的时候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笔掸下来,各种颜色的比例如果掌握不好,和原作就差之千里了。
一幅作品少的十几套,多的几十套甚至上百套、上千套,每一套有每一套的特点,都不一样,要想印好每一幅作品谈何容易。除了要掌握好闷纸的水分,还要掌握好配色,更重要的是掌握好刷的时候的水分,用笔要活。耙子轻重的力度要随版套的不同而随时调节,甚至一块版上耙子按压的力度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就是这样紧绷着神经、认真地工作,还并不能保证每一套版都印制得非常好。如果有一套版没印好,就该着急了,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连几天都不开心。一幅作品印制完成了,自己先拿原作或样子好好对比,如果印得不错,心里自然高兴;如果印的有不满意的地方,除了提醒自己印下一幅作品要更加小心注意外,心里会难受很长一段时间。待作品验收如果得分不高,一连几天都会觉得自己脸上发烧,感觉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遇到潮湿闷热天气更是提心吊胆,总怕活衬不干,返潮出毛病或者起霉斑。印制每幅作品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举不胜举。
这一项工作干一辈子,体力、脑力都不能闲着,总有操不完的心,着不完的急,学不完的东西,提高不完的技术,永无止境。
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荣宝斋木版水印持续为新时期大国外交注入独特的东方美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荣宝斋木版水印入选“祥云小屋”,为海内外来宾现场表演这项传统技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荣宝斋入驻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传习区,世博局为荣宝斋提供了126平方米的场馆,用于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文房用品的展示和互动表演;2014年APEC峰会,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受邀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层展示绝活儿……近年来,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持续在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24年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等国际交流场合下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通过积极参与此类文化交流活动,荣宝斋“非遗”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也同步提升。
2024年9月4日晚,习和夫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方及国际贵宾。Bsport体育入口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贵宾的目光。
一方面,荣宝斋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木版水印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荣宝斋特别准备了两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来宾亲身体验。其中,吴作人的《友谊》以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为画面,象征着中非之间的深厚情谊;而齐白石的《和平》则以亭亭玉立的荷花为寓意,传递出和平与美好的愿望。许多贵宾亲自体验了木版水印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被木版水印所呈现出的细腻线条和丰富色彩所折服。
时至今日,荣宝斋几乎每年都会派出“非遗”传承人或首席技师赴法兰克福、纽约、伦敦等大型国际书展,或到海外办展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如荣宝斋曾把木版水印的技艺带到联合国与美国哈佛大学,在联合国讲解水印的发展历程并加以演示。
荣宝人始终认为,木版水印技艺不是“文物”,而是具备与时俱进、为艺术品插上翅膀、为百姓生活提升品位的“活技艺”。
2025年,荣宝斋全新推出的木版水印装置(非遗体验)荣获实用新型专利。它可以让普通人完整体验整个印制步骤,印制完成后,体验者可以将画轴卷好带回家,成为一件可以直接悬挂展示的自制木版水印作品。据反馈,许多人亲身体验后,对这项技艺有了个基本的概念,都会转变思维,带着家人来到荣宝斋深入了解木版水印技艺,遇到喜欢的作品也会购买回家。
今天,荣宝斋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生产出了一系列既具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品。这些努力使得木版水印技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雅艺术,而是走进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装饰家居、表达情感、追求美好生活的选择。
我们相信,当千年技艺化作万家灯火中的一抹诗意,木版水印便真正完成了从历史文献到生活现场的文明接力。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中来,让中华美学精神在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生生不息。